导读:曾经那些将Siri喻为“开启新一代人机交互时代”的赞美之声还犹然在耳,如今,语音的主要用途依旧停留于人与人的沟通交流。
距离Siri推出已经两年后的日子,它是否真的成为了你生活中的“智能助手”?
有多少人的答案是,他们只在按错键的情况下才会意外启动这个曾被喻为是革命性意义的产品。
在一份“你应该放弃使用的十个产品”评选文章中,苹果旗下的两个产品榜上有名,一个是苹果地图,另一个不幸者则是Siri。
曾经那些将Siri喻为“开启新一代人机交互时代”的赞美之声还犹然在耳,如今,语音的主要用途依旧停留于人与人的沟通交流。
当然,苹果所期待的语音控制时代并没有错。问题的背后却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参与者们是否真的已经准备好?
谁来为Siri提供数据支持?
Siri完成相应任务时需要三个步骤:将语音转化成文字指令;理解文字指令背后的需求;完成指令并给出结果。对于Siri,甚至大部分的语音助手而言,他们现在差不多已经拥有不错的“听力”,即语音转化成文字的准确率已经可以高达90%。但在理解用户的指令需求方面却始终进步缓慢。
任何智能的产品背后都需要强大的数据支持,摆在Siri面前的问题是,它能调动多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动力为Siri服务?
曾有媒体认为,如果Siri能成为新一代智能助手,那么它将成为智能机器真正的入口。但对于Siri而言,它的入口功能能否实现却首先取决于背后提供数据的服务商。
举一个例子,当你问Siri“《无人区》在豆瓣的评分是多少时?”,它的第一反应如果仅仅是调动搜索引擎Bing,并将这些文字放在搜索框后获得的结果呈现给你时,屏幕上所展现的也无非是一条条的文字链。这样的结果与用户所期待的智能相去甚远。
如果想在结果中直接调取豆瓣的评分,Siri所需要的解决方法是,作为搜索引擎的Bing可以直接智能化地处理这个请求,或者Siri能够连接豆瓣的数据库。但实际结果是,豆瓣并没有为Siri提供这个数据输出的API,而Bing所能做的也仅仅是提供搜索该信息的结果。
因此,在Siri所要迎接的智能化时代,需要付出努力的不仅仅是Siri背后的苹果公司,而是整个科技生态中生产并贡献数据的所有参与者们。
就像当你问Siri,乔布斯是谁时?它已经知道你问的是苹果的创始人,可它却依旧无法用一段文字来向你讲解乔布斯的个人经历,而是告诉你,“你可以在苹果官网上获得这个信息”。因为在Siri的数据库中,它并没有更丰富的数据提取能力。
不过这个问题对于Google而言,解决起来却简单了很多。其长期积累的数据库和计算能力,已经使其拥有了“知识图谱”,让用户在搜索结果的右侧直接获取该问题的最优答案。
对于长期在硬件服务上不断完善的苹果公司而言,Siri所需要是一个强大的网络数据生态建设,在这个前提下,苹果依旧处于弱势。
苹果犯了哪些错误?
如果缺少强大的网络数据库是苹果的先天弱势,那么在弥补该弱势的不足上,苹果也被自己所倡导的“完美”限制住了手脚。
“语音识别准确度和算法的关系不大,而是取决于其是否获得足够多的数据。Siri同样适用于这个原理。为了改善功能,工程师必须知道它不能理解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案。”这是语音识别专家在解释Siri为什么在其未准备好时就推出的原因。
可问题是,苹果实际上并未让Siri拥有获得更多数据的路径。比如用户想要调取Siri,他们必须长按Home键,这样隐蔽的功能,让很多用户在非刻意使用的情况下很难想起来要调取它。当然,网络上时不时流传的“调戏Siri”的文章会激起用户使用Siri的欲望,但这种需求始终是短暂的。
苹果公司当然知道,以Siri目前的能力很难完成用户的大多数需求,但如果始终将Siri藏于幕后,那么又如何让其拥有提升数据处理的能力。
对于网络服务而言,不断优化的前提是让用户能够接触到产品,通过用户的大量反馈来提升服务的质量。让Siri跳出现在的操作路径,也许是苹果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比于Google的智能助手产品,Siri的另一个问题是“过于被动”。
以Google Now为例,其最明显的优势是,在用户下命令之前就能为用户提供服务。比如当Google了解到用户每天上下班的路径后,它会主动告知用户当天的路况。而Siri却始终是一个需要用户主动去寻求服务,才能给予帮助的产品。
对于苹果而言,它的考虑可能是尽量减少对用户的主动骚扰,但Siri如果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个性化智能服务产品,前提条件是它必须通过更多地方式去了解自己所服务的用户是谁,这个用户会在何时何地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这才是通往“智能”之路的另一套解决方式。
也许在打造Siri的方式上,苹果需要更像一个互联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