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所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离不开企业家的参与。那么,企业家们是如何理解现在双创形势的?要进一步激发双创活力,他们有哪些建议?
有分析指出,创业企业数量、比重是衡量创新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我国创业企业在创业主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13年的25.2%提高到2015年的30%。复兴集团首席执行官梁信军认为,这得益于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融入创业大潮。
中国已经形成了尊重创业家、欢迎创业的氛围。对于家庭,如果一个孩子去创业,家庭起码不会反感,同班同学会很羡慕;如果一个社区的邻居或公司的同事,突然变成一个创业家,大家会高看他一眼,这就是可持续环境。
梁信军直言,相比二十年前,也就是他创业之初的时候,“感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我当时本来是教师,创业之后,我立刻感觉社会地位下降了。我到社会上,就明显感觉别人觉得‘小梁你变了,你变成商人了,唯利是图了,因为你去创业了。’这就是当时的感受。现在的感受正好相反了。
推动双创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有好的氛围,更要有好的制度供给。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系列措施,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不断给双创“松绑”。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丁浩对此深有感触,他们公司最近一次收购德国企业,只花了一周时间,审批一路绿灯。
以前都有一些行业的准入和一些审批,现在我们液压行业所有的审批都没有了,或者说是零门槛。只要你有这个梦想,你有这个技术基础,都可以申请设立一家企业,而且这个过程很快,可能就是三天五天。
但另一方面,一些双创相关制度、政策的落地还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认为,特别是针对中小创业企业的政策,还需要更多努力。
面对中小企业,我觉得确实我们还需要再做更多的工作。中央是下很大的决心,但各地方的落实、部门的落实其实还有差距。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安防产品的领军企业之一。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公司董事长陈宗年对双创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最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有好的创新机制,同时,这个机制还要与宏观创新环境无缝对接。
宏观创新体系是一个环境,如果我这个人自己不成体系,这些好的东西就吸收不了。所以,我们自身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内部的创新体系。这个内部的创新体系就相当于人的七大系统,让这个体系健康了,才能源源不断吸取阳光雨露。
此外,陈宗年还畅想未来的创新创业体系能打破区域限制,形成一个全球范围的宏观创新环境,从而突破技术贸易壁垒。